学科组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编辑:2022-10-27 14:19:08
以下信息更新至2016年2月
|
1 | 杨学明. 利用农业土壤固定有机碳—缓解全球变暖与提高土壤生产力. 土壤与环境, 2000, 9(4):311-315. |
2 3 | 张晓平, 张玉霞. 西藏土壤中硒的含量及分布. 土壤学报, 2000, 37(4): 558-562. 杨学明, 张晓平. 保护性耕作: 保护东北黑土资源的有效途径. 科学新闻周刊 |
4 5 | 张晓平, 张玉霞, 王晶. 西藏土壤中铜含量及分布.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6): 958-960.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朱平, 任军, 王立春, 梁爱珍. 用RothC-26.3模型模拟玉米连作下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1): 1318-1324. |
6 |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地理科学, 2003, 23(1): 101-106. |
7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人类胁迫对松嫩平原土壤盐渍化的灰色关联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 17(2): 65-70. |
8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东北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对大气CO2的贡献.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4): 9-20. |
9 |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不同管理方式下吉林省农田黑土流失量. 土壤通报, 2003, 34(5): 389-393. |
10 11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进展. 土壤通报, 2003, 34(6): 562-568.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梁爱珍, 齐晓宁, 王洋. 北美保护性耕作及对中国的意义.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2): 335-340. |
12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土壤侵蚀对农田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2): 77-87. |
13 |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梁爱珍. 20年来部分黑土耕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变化. 地理科学, 2004, 24(6): 710-714. |
14 | 方华军,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坡地黑土有机碳分布特征与土壤碳损失量计算.中国环境科学, 2005, 25(B06): 81-84. |
15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利用燃煤飞灰作为时间标记物评价坡耕地黑土侵蚀物质和有机碳的再分配. 土壤学报, 2005, 42(1): 16-23. |
16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利用137Cs技术研究黑土坡耕地土壤再分布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3): 464-468. |
17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再分布特征及其迁移累积平衡. 核农学报, 2005, 19(3): 202-207. |
18 | 张晓平, 杨学明, 方华军, 梁爱珍. 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7(4): 429-433. |
19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坡耕地黑土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及其格局.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25(3): 20-24, 28. |
20 | 张晓平, 方华军, 杨学明, 梁爱珍, 吴尚华. 免耕对黑土春夏季节温度和水分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5, 36(3): 313-316. |
21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137Cs示踪技术研究坡耕地黑土侵蚀和沉积特征. 生态学报, 2005, 25(6): 1376-1382. |
22 | 梁爱珍, 张晓平, 杨学明, 方华军. 土壤细颗粒对有机质的保护能力研究. 土壤通报, 2005, 36(5): 748-752. |
23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坡耕地黑土剖面有机碳的分布和δ13C值研究. 土壤学报, 2005, 42(6): 957-964. |
24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坡耕地黑土有机碳和全氮的迁移与累积平衡. 核农学报, 2006, 20(1): 68-73. |
25 | 梁爱珍, 张晓平, 杨学明, Craig F. Drury. 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6): 1287-1293. |
26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坡耕地黑土活性有机碳空间分布及生物有效性.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2): 59-63. |
27 |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土壤粗有机质的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3): 128-136. |
28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耕作及水蚀影响下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 土壤学报, 2006, 43(5): 730-735. |
29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空间分布. 生态学报, 2006, 26(9): 2847-2854. |
30 |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李文凤, 张学林, 王玉玺, 解运杰, 刘凤飞, 杨学明.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特点. 地理科学, 2006, 26(6): 687-692. |
31 |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许林书, 郑冬梅. 春季松嫩平原盐渍土积盐机理探讨. 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7, 38(2): 209-215. |
32 | 张晓平, 杨学明. 美国免耕技术发展概况. 农业工程技术, 2007, (专刊): 57-58. |
33 |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黑土坡耕地侵蚀和沉积对物理性组分有机碳积累与损耗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7, 44(3): 467-474. |
34 |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杨帆, 李秀军. 盐渍土系统土壤水-地下水转化规律研究. 生态环境, 2007, 16(6): 1742-1747. |
35 | 李文凤,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方华军, 杨学明. 免耕对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 23(4): 489-493. |
36 | 罗金明, 杨帆, 邓伟, 张晓平, 李秀军, 李文凤. 苏打盐渍土的微域特征及土壤表层积盐机理探讨-以吉林省大安市地区嫩江古河道碱滩地为例.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22(2): 88-92. |
37 | 梁爱珍, 张晓平, 申艳, 李文凤, 杨学明. 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的分布特征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5): 1052-1057. |
38 | 梁爱珍, 张晓平, 杨学明, 申艳, 李文凤. 东北黑土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损失量研究. 土壤通报, 2008, 39(3): 533-538. |
39 |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李秀军. 雨季苏打盐渍土地区土壤水-地下水转化规律研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8, 35(2): 82-86. |
40 |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杨帆, 易富科. 微域尺度苏打碱土的特征与植被的分布规律.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28(3): 28-33. |
41 | 李文凤,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时秀焕, 罗金明, 杨学明. 不同耕特征作方式下黑土的渗透特性和优先流.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7): 1506-1510. |
42 | 张晓平, 李文凤, 梁爱珍, 申艳, 方华军, Craig F. Drury, 杨学明. 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和大豆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4): 55-61. |
43 |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李秀军, 孙广友. 冻融季节苏打盐渍土的水盐变化规律. 水科学进展, 2008, 19(4): 559-566. |
44 | 罗金明, 许林书, 邓伟, 张晓平, 杨帆, 李秀军. 盐渍土的热力构型对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9): 118-123. |
45 |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李秀军, 孙广友. 松嫩平原西部1~5年苏打碱化稻田的渗透性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26(5): 134-138. |
46 |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方华军, 杨学明. 坡耕地黑土不同密度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土壤通报, 2008, 39(5): 1023-1029. |
47 |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李文凤, 杨学明. 土坡耕地土壤流失形态分析-以一次降雨为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26(6): 224-229. |
48 |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李秀军, 杨帆. 苏打盐渍土理化性质的微域特征及其对水盐运移的影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 34(6): 669-676. |
49 | 梁爱珍, 张晓平, 杨学明, Nei McLaughlin, 申艳, 李文凤. 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及其稳定性的短期影响. 土壤学报, 2009, 46(1): 154-158. |
50 |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杨帆, 李秀军. 从小尺度探讨苏打盐渍土的特征以及演变规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2): 137-143. |
51 | 罗金明, 邓伟, 张晓平, 杨帆, 李秀军. 苏打盐渍土的微域特征以及水分的迁移规律探讨.土壤通报, 2009, 40(3): 482-486. |
52 | 罗金明, 王永洁, 邓伟, 叶雅杰, 张晓平. 松嫩平原盐渍化区土壤的微域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8): 1912-1917. |
53 |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申艳, 时秀焕, 范如芹, 方华军. 免耕对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短期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8): 2801-2808. |
54 |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时秀焕, 范如芹, 杨学明. 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测定东北黑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 109-114. |
55 | 梁爱珍, 张晓平, Neil McLaughlin, 申艳, 李文凤, 杨学明. 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 土壤学报, 2010, 47(1): 153-158. |
56 | 张彬, 白震, 解宏图, 张旭东, 张晓平, 时秀焕. 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01: 83-88. |
57 |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时秀焕, 范如芹, 杨学明. 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的应用. 核农学报, 2010, 24(1): 199-207. |
58 |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范如芹, 时秀焕, 杨学明. 多元散射校正和逐步回归法建立黑土有机碳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 26(2): 174-180. |
59 | 罗金明, 王永洁, 邓伟, 叶雅杰, 张晓平. 浅地下水埋深微域尺度苏打盐渍土的积盐机理探讨. 土壤学报, 2010, 47(2): 238-245. |
60 | 罗金明, 王永洁, 邓伟, 张晓平, 李晓峰, 叶雅杰. 基于小波分析的苏打盐渍土的水盐变化特征. 土壤通报, 2010, 41(3): 688-694. |
61 | 范如芹,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时秀焕, 杨学明. 蚯蚓野外采样方法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6): 1589-1595. |
62 | 时秀焕,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范如芹, 杨学明. 土壤CO2排放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土壤通报, 2010, 41(3): 761-768. |
63 | 时秀焕,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杨学明. 短期免耕对东北黑土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 26(3): 344-348. |
64 |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时秀焕, 范如芹, 杨学明. 光谱预处理及不同光谱区对黑土有机碳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0, 45(5): 1005-1012. |
65 | 李文凤, 范如芹, 张晓平, 梁爱珍, 时秀焕, 申艳, 杨学明. 短期免耕对黑土孔隙度的影响.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 26(4): 458-462. |
66 | 时秀焕, 张晓平, 梁爱珍, 杨学明, 申艳, 范如芹, 陈学文. 利用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短期免耕对黑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0): 4207-4213. |
67 | 范如芹, 张晓平, 杨学明, 梁爱珍, 申艳, 时秀焕. 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8(18): 3767-3775 |
68 | 李文凤, 梁爱珍, 张晓平, 时秀焕, 申艳, 范如芹, 杨学明. 短期免耕对黑土有机碳、全氮和速效养分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1, 42(3): 664-669. |
69 | 范如芹,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时秀焕, 贾淑霞, 陈学文. 耕作与轮作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1, 48(4): 788-796. |
70 | 陈学文,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时秀焕, 范如芹, 魏守才.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农田土壤温湿效应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1, 30(5): 764-768. |
71 | 陈学文,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时秀焕, 范如芹, 魏守才. 耕作方式对黑土硬度和容重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2): 439-444. |
72 | 陈学文,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时秀焕, 范如芹, 魏守才. 耕作方式对黑土耕层空隙分布和水分特征的影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 26(6): 114-120. |
73 | 陈晓侠, 梁爱珍, 张晓平. 土壤团聚体固碳的研究方法.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7): 1999-2006. |
74 | 范如芹,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陈学文, 魏守才, 杨学明. 不同蚯蚓采样方法对比研究. 生态学报, 2012, 32(12): 4154-4159. |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 陈学文, 王农, 刘亚军,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时秀焕, 范如芹. 不同耕作处理下冻融对农田黑土硬度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6): 55-60. 陈学文, 王农, 时秀焕,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范如芹, 魏守才. 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3, 33(9): 2676-2683. 王农, 陈学文, 赵晓霞, 时秀焕,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密度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2013, 2(3): 132-137 孙冰洁, 张晓平, 贾淑霞. 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2013, 2(3): 138-144 刘四义, 贾淑霞, 张晓平,陈学文,张士秀,孙冰洁,陈升龙,窦永静. 玉米和大豆秸秆还田对黑土微生物量及呼吸的影响.土壤与作物, 2014, 3(3): 105-111. 黄丹丹, 张士秀, 贾淑霞, 张晓平, 肖雨. LED补光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2): 102-108. 贾淑霞,孙冰洁,梁爱珍,陈学文,张士秀,魏守才,刘四义,陈升龙,张晓平. 耕作措施对东北黑土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9):1764-1773. 孙冰洁, 贾淑霞, 张晓平, 梁爱珍, 陈学文, 张士秀, 刘四义, 陈升龙. 耕作方式对黑土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101-107. 魏守才, 张晓平, 陈学文. 土壤水蚀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全球碳循环平衡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2015, 4(4): 156-162. 陈升龙, 梁爱珍, 张晓平, 陈学文. 土壤团聚体结构与有机碳的关系、定量研究方法与展望. 土壤与作物, 2015, 4(1): 34-41. 张延, 梁爱珍, 张晓平, 陈学文. 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研究. 土壤与作物, 2015, 4(2): 85-90. 陆彬,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陈学文, 陈升龙, 刘四义. 农田土壤N2O排放过程及硝态氮淋失简述. 土壤与作物, 2015, 4(2):168-175. 刘四义, 张晓平, 梁爱珍, 贾淑霞, 张士秀, 孙冰洁, 陈升龙, 杨学明. 玉米和大豆秸秆还田初期对黑土CO2排放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8):2421-2427. 刘四义,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贾淑霞, 陈学文, 张士秀, 孙冰洁, 陈升龙. 不同部位玉米秸秆对两种质地黑土CO2排放和微生物量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15, 36(7): 2686-2694. 周桂玉, 张晓平, 范如芹, 梁爱珍, 黄丹丹, 杨学明. 黑土实施免耕对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7(3) : 260-267 |
联系我们
如果我们敢想,勇于接受新观念,乐于同我们的土壤合作而不是滥用它,我们将会看到保护性农业是引导我们走向前所未见的高产农业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是为了战争时期,更是为了战后的和平年代 (Hugh Hammond Bennett,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