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技术?
编辑:2025-04-25 00:00:00
一、概述
保护性耕作是人们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研究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模式。保护性耕作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的两次黑风暴,1942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在土壤学家、农学家、农机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总结开发出了保护性耕作法,开始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应用面积已占本国耕作面积的40%~70%。
2002年以来,农业部开始在全国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显著的效果,实验创新逐步深入、示范推广面积扩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与机具体系,为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利益兼顾、利国利民的革命性农耕措施。 积极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我省保护性耕作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有周年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及周年秸秆覆盖少免耕播种等两种技术模式。与传统耕作比较,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农田土壤含水率9.3%~25%,增加有机质含量0.3~0.94g/kg,减少农田大风扬尘35.9%~58.8%;每亩平均节约作业成本16.5元,农作物一般增产3%以上。
二、主要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一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耕作,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二是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三是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四是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目前在我国旱作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是:秸秆覆盖技术,免(少)耕播种技术,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土壤深松技术。
来源 | 何超波主编《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版次 2019年4月第一版)节选
联系我们




如果我们敢想,勇于接受新观念,乐于同我们的土壤合作而不是滥用它,我们将会看到保护性农业是引导我们走向前所未见的高产农业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是为了战争时期,更是为了战后的和平年代 (Hugh Hammond Bennett, 1943)

联系我们




